close
標題:

當時的君士坦丁殺了多少人? 他是如何信十字教的?詳細過程是什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發問:

當時的君士坦丁殺了多少人? 他是如何信十字教的?詳細過程是什麼 ? 君士坦丁是一个士兵做起然後成為極具野心的將軍嗎 ? 當時他的主要敵人有那些將軍的部隊 ? 君士坦丁一生殺過多少人 ? 及殺過那些人 ? 他幾時開始及為了什麼原因會走去信十字教 ? 他信十字教的詳細過程是怎樣的? 他信了十字教之後有沒有殺人? 如有,殺了多少人及殺了什麼人 ? 他是如何創立大公教的 ? 及創立大公教的情況過程 ? 更新: 進問回答者: 那麼君士坦丁與据說上帝亦向他顯現的太平天國天皇洪秀全有什麼異同 ? 見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52800379 求羅馬皇帝君士坦丁與他的將士的生平所作所為及其與洪秀全的異同 發問者: iwitnessbox5 ( 小學級 5 級) 發問時間: 2009-05-28 ( 還有 7 天發問到期 ) 求羅馬皇帝君士坦丁與他的將士的生平所作所為及其與洪秀全的異同點 更新 2: 還有 10 小時發問到期 STILL NO TRUE ? half brain or 1/3 brain ?

最佳解答:

君士坦丁的信仰態度 引言 一. 從個人角度看君士坦丁的信仰 1. 歸主過程 2. 神觀 3. 受洗 二. 從米蘭諭令及宗教政治法令看君士坦丁的信仰 三. 從道德及信仰持守角度看君士坦丁的信仰 四. 結論 參考書目 一. 引言 羅馬帝國君士坦丁(Constantine)大帝是基督教裏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對基督教最大的貢獻是立令全國使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合法宗教,促使基督教之後的快速擴展;他亦是基督教大公會議尼西亞會議最重要的的發起人。所以,早期教會的文獻都褒揚他的貢獻,特別是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 (Eusebius of Caesarea)在《君士坦丁傳》(Vita Constantini)對他英雄式的記載。儘管當時有些人例如叛教者朱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 指責君士坦丁貪婪浪費、異教史學家若西穆 (Zosimus) 認為羅馬帝國的瓦解,君士坦丁難辭其咎,但總括來說他在世年代的歷史學家都很完美化他一切的行動。 但是,較近代的史學家對君士丁就批評得較為嚴厲,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殘忍放縱的君王,也有人稱他漠視宗教,對基督教政策純粹出於政治動機。吉朋(Edward Gibbon) 在《羅馬帝國衰亡史》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形容君士坦丁為「一個殘忍放縱的君王」、「可以為了個人的衝動和利益,毫無忌憚地犧牲正義的法律,泯滅天然的人性」。另外,著名瑞士史學家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在他的《君士坦丁大帝時代》(The Age of Constantine the Great)中表示,君士坦丁不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這個人滿腦子都是野心和追求權力的欲望。 本專文嘗試用不同的角度,以持平的方法把有關的事實和結論呈現出來,希望得出一個了解君士坦丁信仰合理的圖畫。 二. 從個人角度看君士坦丁的信仰 信仰是人與神之間的一種很私人的事情,是可以很個人化的,與其他人無關,是單單看一個人的內心。所以,了解君士坦丁的信仰最根本的方法是瞭解他內心對神的觀念及對信仰的態度。 我們在這部份會從君士坦丁個人的角度,根據君士坦丁的歸主過程、神觀及受洗分析他信主的真實性。 1. 歸主過程 a. 政治背景因素 根據Eusebius 的《Church History》[1],君士坦丁信主主要是因為在一場名為米爾安穚(Milvian Bridge)戰爭中得到神的異象及能力取得了勝利,從此即委身於那位使他在關鍵時刻得勝的基督。當然,我們認同米爾芬橋一戰對於君士坦丁的影響很重要,但究竟這是否事實的全部,是否就只是單一事件影響了他對於基督教的看法呢? 還是好像有學者懷疑君士坦丁的信主一樣,是含有政治上的考慮,為要使國家安定,鞏固個人皇位呢? 首先我們分析當時羅馬帝國的宗教情況,相信基督教是否一件特別的事,或是一件己經很普遍的事,由此我們可以對君士坦丁的歸主有多一層角度觀察。縱觀現存的早期教會史料,不難發現當中充滿教會受壓迫的記錄,例如《坡旅甲殉道記》(Martyrium Polycari)、特土良稱「殉道者的血乃教會的種子」及優西比烏的《教會歷史》記載的殉道故事等等。這些記載叫人臆測在君士坦丁以前教會只是一個受壓迫、軟弱被動的小群體。因此信基督教的人口是少數,而且在羅馬成為基督徒要面對國家很大的壓迫。 近代的學者對於前君士坦丁年代基督徒在羅國帝國的人口有些不同意見。例如有學者發現約於主後112年,庇推尼總督皮里紐曾去信當時的羅馬皇帝雅努(Marcus Ulpius Trajanus),指出基督教有如傳染病,而這「迷信」不單滲透城市,且進到農村和郊野[2]。不過,現在比較可信及較多的數據都支持基督徒人口始終佔羅馬帝國的小數。有學者估計,主後380年羅馬帝國東南面的基督徒人數只佔該區人口14%,西北面更低至8%,平均計算基督徒只佔全國帝國11%。直到主後500年,帝國東南面和西北面的基督徒人口比例才升至66%和24%,平均總人口45%,還是不到一半。因此,當時代信主不是一件普遍跟風的事情,我們更看不出君士坦丁要順應缰眾而選擇基督教為自己信仰。 另外,羅馬帝國向來信奉異教及多神論,包括政府裏的掌權高官,都不是對基督教有好感。羅馬權力核心元老院(Senate)的貴族都是異教徒[3]。羅馬的四分統治(Tetrarchy)架構中,無論是高級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或是副帝凱撒(Caesar)都未有過基督徒,而他們都未對基督教的地位加以合法化。相反,他們很多甚至是迫害基督徒。我們可以說在米爾芬橋戰爭之前,從客觀政治角度看,君士坦丁的信主決不是一個政治考慮,起碼不會純粹是一個政治為主的考慮 2009-06-05 09:35:36 補充: b. 米爾芬橋戰役 在第四世紀初戴克里先(Diocletianus)奧古斯都退位後 ,羅馬帝國的四分統治己經名存實亡,各個奧古斯都及凱撒都在爭權奪位,而當時的西羅馬帝國是君士坦丁及馬桑斯(Maxentius)最後之爭。於主後312年10月28日,君士坦丁進攻羅馬城,而馬桑斯在米爾芬橋附近搭造了一座船橋,他的部隊越橋與君士坦丁部隊對戰。馬桑斯在這裏遭到徹底的失敗,部隊慘被擊潰,包括馬桑斯自己在內,而君士坦丁則成為西羅馬帝國的霸主。 2009-06-05 09:35:44 補充: 根據洛克坦提亞斯(Lactantius) [4],君士坦丁在米爾芬橋戰役前一晚夢見異象而奉命把基督的標示加到士卒的盾牌上,最後以此得勝敵人。不過,優西比烏(Eusebius)的說法有很大的不同[5],他稱在君士坦丁臨終的時候發誓保證所說的事情是真的: 在君士坦丁和他的部隊前往羅馬途中,他們看到天空出現異象: 一十字光芒,還有「靠此得勝」這些字。隔天晚上,基督在君士坦丁的夢裏顯現,指示他把這個天上的符號放在軍隊上作為神的保護。 2009-06-05 09:35:50 補充: 雖然Eusebius及Lactantius的記載有所不同,又或者大家會疑惑這件事的真實性,不過肯定的是君士坦丁的確認為自己遇到超自然的事情。儘管在細節上可能有所不同,但作為己經統一天下、政局穩定而臨終發誓其真實性的帝王來說,他之後對基督教態度的改變的確是因為這個米爾芬橋所發生的事。 2009-06-05 09:36:29 補充: 2. 神觀 正如前文所述,君士坦丁歸主是因為米爾芬橋後有突破性的改變,但他信仰的內涵是基督教呢?他是否清楚知道自己相信的是甚麼呢?基督教其中最重要的觀念是獨一神觀,正如十誡的第一誡:「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究竟君士坦丁是否單一只信耶和華神呢? 還是像一些史學家記載他是信奉太陽神呢? 2009-06-05 09:36:32 補充: 首先,讓我們了解史學家的發現。君士坦丁一生保留了異教祭司長(Pontifex Maximus) 的稱號,有十年光景紀念他的硬幣仍然保留異教神祇的圖像,特別是太陽神 (Helios)[6],而史學家布克哈特 (Jacob Burckhardt) 也聲稱君士坦丁不含糊地表明基督徒身份的硬幣尚有待發掘[7]。因此,這些史學家都很懷疑君士坦丁仍然相信異教的神,尤其是太陽神。 2009-06-05 09:36:44 補充: 另一方面,有人認為君士坦丁初時誤以基督為太陽神的化身,後來才逐漸將信仰澄清。有一幅三世紀羅馬鑲嵌細工天花板,將基督砌畫成太陽神乘坐雙輪戰車在空中飛行,印証著這種信仰上的混淆。其實,我們應要理解當時君士坦丁所面對的環境,這是一個原本滿著異教習俗的國家,根深柢固於生活每一個細節,而基督教是一個很新的信仰文化,與舊文化有很大的差異。 2009-06-05 09:36:51 補充: 所以,我們必須看不只是君士坦丁信主後是否立刻有基督徒一切應有的生活模式,而是看他信主後的改變程度及有否不斷地除去信仰上的不純正。他擁有祭司長的稱呼很可能因為這身份在羅馬的重要性,是代表對大部份人是異教徒的統治身份,失去這象徵可能會影響國家的政治穩定。另外,我們的確看見君士坦丁正努力地控制國家的異教崇拜,他立例不可在家中私自舉行異教祭禮,一方面減少異教的勢力,另一方面提升基督教在羅馬的影響力。在本專文的<米蘭諭令及有關的宗教政治法令>部份還會詳細分析君士坦丁在宗教上政治的改革。 2009-06-05 09:37:07 補充: 有關君士坦丁敬拜太陽神的另一個看法是他將基督與太陽神混為一談。Michael Grant[8] 表示太陽神被認為是當時的最高的唯一神,所以當基督的觀念出現時,基督容易被人認為就是太陽神,例如Clement of Alexandria 描寫基督駕駛雙輪戰車(太陽神的特徵之一)在天空中飛翔、特土良記載很多異教徒以為基督徒是拜太陽神因為基督徒在星期日聚會、教皇尼奧一世(Leo I the Great)也記載在進入聖彼得教堂前向太陽神敬拜等等。 2009-06-05 09:37:19 補充: 總結來說,我們看見羅馬是漸漸由異教文化轉至基督教化,這不是一下子過的。無論原因是因為政治考慮或是君士坦丁最初對基督的誤解,君士坦丁的確慢慢有獨一神的觀念,顯明在他對異教容忍的政策中。 3. 受洗 受洗是信徒一個很重要的禮儀,在初期教會的年代,未受洗的人是被認為不能進入天國的。因此,歷代對於君士坦丁的受洗有兩個問題,第一是誰向他施洗,第二是為甚麼他到死前才要求受洗。 2009-06-05 09:37:36 補充: 關於是誰向他施洗,有說是教皇西維斯特(Pope Silvester)醫治了君士坦丁的痳瘋病後接受了基督教[9],隨後為他施洗。不過,現在發現很多証據都証明這說法是不能立足,是維斯特因為想提高羅馬教皇的權威和世俗權力而掐造的。根據Eusebius[10],君士坦丁在尼柯米底亞 (Nicomedia) 郊區召集了「主教們」,未有透露施洗的是那一個主教。不過四十年後,聖杰洛姆的《年代紀》(Chronicle)提供了遺漏的那一部分消息:「在他一生結束時,君士坦丁由尼柯米底亞主教歐塞比亞斯施洗,淪為亞流派教徒。」 2009-06-05 09:37:40 補充: 我們在這裏不去處理君士坦丁受亞流派主教施洗的含義,不過此後一直到他過世前,君士坦丁不再穿上紫色的皇袍,而穿上代表新信徒的白袍。 2009-06-05 09:37:47 補充: 另外的問題是為甚麼君士坦丁到晚年才去受洗,這個問題相對比較沒有爭論性。在第四、五世紀時,基督徒經常到了晚年才受洗的,其實不單是君士坦丁如此,君士坦修二世、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甚至安米蘭主教安波羅修( Saint Ambrose)也是如此。他們認為洗禮之後不能再犯大罪,為了避免上不到天國,他們普遍延遲施洗的時間。所以,以作為一國之首的君士坦丁要經常施行懲罰而言,到晚年才受洗是很正常的事。另一角度看,君士坦丁是因為突然患病才感到自己臨近死亡,所以他不能照他原本計劃在聖地受洗,但是他仍然把握最後不多的時間都要受洗;這件事証明他深信受洗的重要,也是深信基督教的表現。 2009-06-05 09:38:00 補充: 三. 從米蘭諭令及宗教政治法令看君士坦丁的信仰 除了信主那一刻以外,觀察一個人的信仰的真實性可以從他的言行生活及對事物的價值觀間接地知道。雖然這不是一個完全準確的方法,不過尤其是觀察一位己死去多時的君士坦丁大帝來說,研究他信主後的宗教政治法令可以給我們多一點啟迪。君士坦丁在米爾安穚一役勝了馬森丟後,隨即米蘭諭令頒佈了米蘭諭令,使基督教成為合法的宗教。在羅馬這個容許多神主義的國家,這個重要的政治法令是否因為君士坦丁對基督教有所偏愛而頒發呢? 除了米蘭諭令以外,君士坦丁又頒發了甚麼的法令呢? 這些的法令對基督教又有何影響呢? 2009-06-05 09:38:12 補充: 主後313年,君士坦丁與東羅馬帝國李鍚尼皇帝(Licinius)在米蘭會面,協定了共同的宗教政策 ---- 米蘭敕令。其實米蘭敕令是一封信,寫給李鍚尼西方管轄的省份要終止一切迫害基督徒的行動,而被沒收的基督徒財產,都必須迅速歸還。所有公民,包括基督徒可以自由信奉他們選擇的宗教,雖然這政策並不代表定基督教為國教。很多人誤會米蘭敕令頒布基督教為國教,但其實基督教只是被給予與其他宗教同等的地位,不再受壓迫。不過,這敕令也是很重要,因為它正式代表全羅馬停止向基督徒迫害,開始讓基督徒有平等的權利。 2009-06-05 09:38:34 補充: 如果單看米蘭敕令,我們可能認為君士坦丁為了穩定國家而推行一些兩面討好的政策,讓基督徒與異教徒和平共處。為了更深入分析,以下會將君士坦丁不同年日推行的宗教政策與當時異教所得的優惠作一比較。 一連串的政策改變分別於主後315、316、319、321及323頒布[11],容許基督徒士兵每週日離營參加教會崇拜[12];指示屬下官員在金錢物資上支援教會[13];免除聖職人員一切稅項;守主日的規定向外延伸,除農務外,一切工商活動均偠停止[14];免除守獨身的懲罰,向通常守獨身的教父加以肯定[15]等等。這一切的政革都是針對基督徒的利益出發,所以基督教由過往是一個受壓迫的宗教搖身一變成為政策的利益者。 2009-06-05 09:38:55 補充: 君士坦丁對於基督教的價值觀也日見增加。他以基督徒的立場,為原來可以輕易實行的離婚加添關卡,規定除嚴重罪過外,禁止夫妻分離。[16]主後319年發出限制異教徒活動的諭令,禁止在私人家中進行祭禮,此後又逐步頒令禁止巫術和占卜等活動。雖然公眾的異教祭禮在當時仍以歷史的理由被容許,但明顯君士坦丁為基督教敢於挑戰異教權貴。 2009-06-05 09:38:57 補充: 有關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尚有不少,但上述例子已清楚顯明他一心要扶植基督教的動機。他由最初只是給予基督教與異教平等的地位,至基督教擁有優先的地位,相信當時的異教徒一定感到不安及反抗。所以,君士坦丁不會純粹只為政治安穩而出發,只希望基督徒及異教徒能和平共處,而是要強力將羅馬轉成他剛相信的基督教 2009-06-05 09:39:08 補充: 四. 從道德及信仰持守角度看君士坦丁的信仰 根據歷史記載,君士坦丁犯了表面上一些很明顯與基督教倫理違背的事情。戰爭得勝後,他隨即將政敵殺害,就是他的妹夫兼同僚力吉紐也不例外[17]。他甚至將自己的長子克斯帕(Gaius Flavius Julius Crispus)和妻子科斯她(Flavius Maxima Fausta)處死。如果君士坦丁是真心信奉基督教,為何會有上述嚴重違背了倡議愛人原則的行為呢?我們首先研究一下有關的史實。 2009-06-05 09:39:15 補充: 在326年,君士坦丁下令將他廿一歲的長子克斯帕於波拉(Pola)處決,而且受到「除名」的刑罰,則在公開紀錄和題銘上除掉一切有關他的名字。其實有關處決克斯帕的原因沒有在歷史裏公開,而且克斯帕是一位有才幹的人,在很多的戰役中都打勝了仗,幫了他父親一把,所以在君士坦丁眼中克斯帕的印象應該不錯,不會無故處決了他。另一方面,我們知道克斯帕是私生子,他不是王后科斯她(Fausta)所親生的,但我們看出君士坦丁沒有因為克斯帕是私生子而忽視他,而且克斯帕的官運也沒有受到他的出身影響。究竟有沒有其他跡象我們可以因此了解君士坦丁處決克斯帕的原因呢? 2009-06-05 09:39:24 補充: 我們知道君士坦丁的妻子科斯她(Fausta)是在克斯帕死後不久被處決的,據說她是被放入一個過熱的蒸氣浴室而焗死的。如果說這兩位重要的王室人物的死亡是有關連的,也是很可能的事。四世紀時維克托(Aurelius Victor)於《縮影》(Epitome)一書中有以下講法[18]: 據相信,由於愛到他妻子科斯她的煽惑,君士坦丁下令處死他的兒子克斯帕。然後在他母親海倫娜因為喪孫之痛指責他時,他把他的妻子科斯她關到熱浴室內處死。 2009-06-05 09:39:30 補充: 因為君士坦丁在326年發佈關婚姻的法律,有學者認為科斯她與克斯帕發生亂倫關係[19]; 也有學者認為科斯她愛上她的繼子克斯帕但遭拒絕,所以向君士坦丁誣告克斯帕; 也有人認為科斯她為了維護她親生的三個兒子的皇室位置,所以向君士坦丁告發克斯帕想奪位,正如她以往曾告密君士坦丁有關馬桑斯(Maxentius)的攻擊一樣。無論如何,君士坦丁在不能容忍下分別殺了他們,而我們不知道他之後有沒有後悔,但海倫娜之後往聖地朝聖的拜訪被認為是為她兒子贖罪的行動。 2009-06-05 09:39:37 補充: 以聖經的標準來看,殺人是錯的,不要說是殺親人了。無論君士坦丁殺了他的兒子及妻子的動機是甚麼,明顯地都不是聖經的教訓。不過,殺人的是否就不可以是基督徒呢?大衛王也不是犯過殺人的罪嗎?我們可以說君士坦丁不是一位完全遵守主教訓的人,他有很大的脾氣,對神的認識不完全,但不能憑著他錯誤的行為就判斷他不是基督徒,否認他對基督教所做的一切事情。尤其是他是君王的身份關係,他犯罪的機會是比一般人大及容易的,所以我們以道德倫理去看君士坦丁的信仰時要特別小心太過武斷。 2009-06-05 09:39:49 補充: 五. 結論 以有限及缺乏可靠的歷史資料去了解君士坦丁的信仰是很不容易,尤其是知道比較內心層面的事情。但是我們如果以客觀及考慮當時的宗教及政治的大氣候來看,我們會比較了解君士坦丁多一些。無可否認君士坦丁的信仰最初是不成熟的,對神的觀念有誤解及對於社會的異教有一些妥協,但是他在米爾安橋主的經歷對他而言是真實的,是他對基督教改觀的原因,儘管我們未必認同這個經歷的每一個細節。 2009-06-05 09:40:06 補充: 正如我們未必認同米爾安橋的每一個細節,對於君士坦丁歸主後的每一個言行舉動我們都不會認同。不過,如果我們只當君士坦丁的歸主跟普通人歸主一樣,我們會體會他的錯誤,明白他的掙扎,而且會欣賞是他開展了基督教的新一頁,給基督教有巨大歷史性的貢獻。 2009-06-05 09:40:10 補充: 中文參考書目 吳國傑。〈教父時期的教會與多元宗教處境: 君士坦丁時期羅馬帝國基督教化進程再思〉。《山道期刊》第九期(2002年卷5),頁46-63。 陳茂元。〈基督教神學之始: 從君士坦丁到羅馬淪亡〉。《宇宙光》(2001年1月),頁44-46。 馮作史編。〈教會人物點滴: 君士坦丁大帝與基督教〉。《女光》(1990年N.2),頁40-43。 漢斯 · 波爾桑德著。許綬南譯。《君士坦丁》。台北市: 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2009-06-05 09:40:31 補充: [1]Eusebius. “Church History” Book VIII-X [2]吳國傑。《教父時期的教會與多元宗教處境: 君士坦丁時期羅馬帝國基督教化進程再思》,頁56。 [3]漢斯 · 波爾桑德著。許綬南譯。《君士坦丁》,頁50。 2009-06-05 09:40:43 補充: [4] “Constantine was directed in a dream to cause the heavenly sign to be delineated on the shields of his soldiers, and so to proceed to battle. 2009-06-05 09:40:46 補充: He did as he had been commanded, and he marked on their shields the letter X, with a perpendicular line drawn through it and turned round thus at the top, being the cipher of Christ.” On the Deaths of the Persecutors, ch. XLIV 2009-06-05 09:41:02 補充: [5] Eusebius, The Life of the Blessed Emperor Constantine, Book I, ch. XXVIII [6] 陶理。基督教二千年史,頁140。 [7] The Age of Constantine the Great, 1949, Jacob Burckhardt, p.293 [8]Grant, Michael, Constantine the Great: The Man and His Times, p135-136 [9]漢斯 · 波爾桑德著。許綬南譯。《君士坦丁》,頁59。 2009-06-05 09:41:20 補充: [10] Eusebius, The Life of the Blessed Emperor Constantine, Book I, ch. LXII [11] Philip Schaff, Constantine the Great and His Sons, “www.earlychurch.org.uk/constantine.html” [12] Eusebius, Vita Constanti 1.42.1 [13] Eusebius. “Church History”10.2.15-17 2009-06-05 09:41:30 補充: [14] Codex Theodasianus 2.8.a; Codex Justinianus 3.12.3. [15] Eusebius, Vita Constanti 4.26.2ff [16] 吳國傑。《教父時期的教會與多元宗教處境: 君士坦丁時期羅馬帝國基督教化進程再思》,頁56。 [17] Eusebius. “Vita Constantini” 2.18; Socrates, “Historia Ecclesiastica” 1.4.4. [18]漢斯 · 波爾桑德著。許綬南譯。《君士坦丁》,頁。 2009-06-05 09:41:47 補充: [19]Grant, Michael, Constantine the Great: The Man and His Times, p109-114 http://www.chinesetheology.com/FredChow/Constantine.htm

其他解答:4E350C6F8B48ECA2
arrow
arrow

    utefdx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